会员登录 立即注册

搜索

北美聚焦网 首页 娱乐 查看内容

乘风破浪的姐姐:野心写在脸上不可耻,但坚信努力就一定成功就很可怕了

2020-7-9 10:40| 发布者: 看海听风| 查看: 2703| 评论: 0

摘要: 作者:常青藤爸爸最近常爸被编辑部的妈妈们疯狂安利号称“地球人都知道”的现象级综艺——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,每天午饭时间总能听到她们声音高亢地讨论某位艺人,前两天是伊能静,这两天又换成了蓝盈莹。而常爸终于 ...
作者:常青藤爸爸



最近常爸被编辑部的妈妈们疯狂安利号称“地球人都知道”的现象级综艺——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,每天午饭时间总能听到她们声音高亢地讨论某位艺人,前两天是伊能静,这两天又换成了蓝盈莹。

而常爸终于追上了大部队的节奏,已经看到最新更新的一期了。

30位女艺人,几乎每个人身上都有一个鲜明的标签,比如万茜的“飒”,张雨绮的“憨”,而在蓝盈莹身上,这个标签就是两个词:“努力”和“野心”。



第一期,她就已经立下了“狼性”人设:

面对困难的时候,绝对不服输,一定要把困难“踩碎”;



如果被别人说不行,反而会燃起她的斗志,一定要“行”给你看:



在节目的首演表现中,蓝盈莹的确做到了出色,不管是找机会抓镜头给眼神,还是弹唱、舞蹈,每一处细节都力求完美,最终惊艳全场,拿下了第一名的好成绩,成为当期节目最大一匹黑马。



蓝盈莹事后在微博上po出了自己绑沙袋练习的经历,为了初演,她的确下了不少功夫,“功夫不负有心人”这句老话,在蓝盈莹的首演上可谓体现得淋漓尽致:



如果现在的蓝盈莹年轻20岁,她一定是众家长艳羡的“别人家的孩子”:自驱力极强、努力用功、面对困难也有披荆斩棘的决心。



但曾经活在“别人家孩子”阴影下的一代代人现在长大了,跟他们的家长不同,对蓝盈莹这样努力的人生信条,大家也有貌似并不“主旋律”的声音。

比如有人说她努力得太刻意太高调了,30个人里其实每个人都非常认真敬业,但只有她把“想赢”和“奋斗”全写在脸上,同时大声告诉全世界自己有多努力。



对此蓝盈莹本人前几天也做出了回应:



还为此上了热搜:



其实常爸一直觉得不管是“闷声干大事”的低调式奋斗,还是蓝盈莹式的“努力就要被看见”,努力本身都不该被嘲讽,更何况努力的过程没有影响、干涉到别人。

但是,随着节目推进,当蓝盈莹越来越多“努力宣言”被爆出,这份“努力模板”开始在民众间广泛宣传和热议时,作为一个教育号的公号主,我觉得应该要站出来说几句了。

我想跟所有希望孩子成为蓝盈莹们的家长说一句:

“野心写在脸上固然不可耻,但坚信努力就一定成功却真的很可怕,把这样的信念强迫给别人更是不可取。”



“我一定要行给你看”

蓝盈莹说过一句话,单听下来真的很“励志”“热血”:“我相信只要我努力了,没有什么是达不到的。”



再联系她之前在节目里高频输出的一些鸡血式成功学言论:

“别人说我不行,我就一定要行给别人看”;

“我接受自己的不足,但是总有一天,我的这个不足会被弥补上去”。

……

或许这也是蓝盈莹为什么能比别人看起来拼很多的原因,因为她有这种“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”、“人定胜天”的,极强的信念感。

在教育学领域里,有不少研究和发现可以印证努力与能力的正向关系,比如“成长型思维(Growth Mindset)”这个大名鼎鼎的理论。常爸在之前一些讲座和文章里,也强调过成长型思维对孩子学习的重要性。

这个理论告诉我们,人们对自己能力的看法在学习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,所以要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是可以通过努力提高的。

说白了就是:我相信通过我自己的努力,可以让自己变强。

蓝盈莹的努力宣言,很成长型思维,没毛病。

但是这种思维很可能被蓝盈莹们和希望孩子像蓝盈莹一样“努力”的父母们推向另一个极端,那就是:

只要我/你足够努力,我/你一定可以拿到满分/考名校/出人头地/实现理想……,如果没拿到,那么一定是我/你……努力的还不够。

这话是不是像极了那些我们从小听到大的鼓励(毒鸡汤):

● 老师找家长的时候会说:“只要你家肯定肯努力,年级前十都有可能。”

● 爹妈会说:“这次考试怎么没考好?是不是这段时间心思根本没在学习上!”

● 钢琴老师:“不要以为钢琴考了三级就有什么了不起,如果不是因为这个假期你玩得太多,你完全应该报名五级考试!!”

● 篮球教练:想以科比为目标?先问问你有没有见过凌晨四点你所在城市的样子。

……

努力本身没有错,也是应该被鼓励的,但是认为努力就可以改变一切、实现所有想实现的东西,那可能真的会失望而归。

人都有自己不可改变的实力天花板,有时候再努力,能改变的,还是很有限。这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现实。

如果孩子天生的优势不在数理逻辑,你再怎么培养,也不可能把TA培养成牛顿或爱因斯坦。

对家长来说,首先应该正视自己的孩子,尊重他已经做出的努力,相信“努力会变好”,而不是秉持“你一定可以做到”的坚定信念。


成长型思维是“努力会变好”而不是“你一定可以做到”

我们一定要搞明白“努力会变好”和“你一定可以做到”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。比如,孩子勤学苦练钢琴,每天5个小时训练,练一个月,那弹奏水平肯定是比一个月前有提高——至于提高多少,看天赋,也看老师的训练方法。所以“努力会变好”是真实的,可预期的结果。而“一定可以做到”则不然,你说“孩子你好好练,一定能在国际大奖中拿第一”,这就是毒鸡汤了!

第一名只有一个,不是所有热血努力都能得到回报。人与人之间的天分有差异,软硬环境更是各不相同,尤其是在育儿上,我们一定要保持这种听起来很残酷的清醒。

决定孩子人生的,不只有努力,还有天分、基因、性格等等因素,一心只看向“别人家孩子”,鸡娃到热血过头,执着于“努力一定能做到”,只会伤娃伤己。

我们之前写过一篇过度鸡娃的文章,在介绍《猫的孩子》这部片子里,男主角的妈妈非常执着地认为:儿子考不到优异成绩,一定是因为他努力得还不够,如果够用功,怎么可能学不好?

家庭氛围因此也变得十分压抑、紧张,妈妈整日洗脑式地打鸡血,儿子喘不过气,一直紧绷的神经终于崩溃,出现精神分裂。

努力固然可以提高自己,但努力不是一张通向成功的,不会延误也不会翻船的船票,努力也不是打包票,把做不到全都归咎于自身,只从主观找原因,而忽视了客观的局限性。


错用成长型思维,只能让孩子更厌学

在最新的分组里,蓝盈莹自告奋勇当队长,给了队友吴昕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:10天学会贝斯。



精通乐器的队友黄龄都认为这是一个不可能的任务,但是蓝盈莹又把她的鸡汤成功学拿出来:“凭着一腔热血去努力,我相信我一定可以达到,昕昕也一定可以。”



10天时间,零基础小白学会一项复杂的乐器,还要做出乐队的感觉,这真的不是一腔热血就能实现的事情。

这可以说是把“成长型思维”错用到了极致,罔顾学习的客观规律。这不但没有给队友起到“打鸡血”、“鼓劲”的作用,反而让吴昕萌生了退赛的心:



正如吴昕说的,想着“超越自己”是没错,但这“步子扯得有点大”就受不了了。

生性相对佛系的吴昕在评价蓝盈莹的时候坦言道:“她很执着,每天打鸡血的那种人生,我10天还行,让我一个月两个月我肯定受不了。”



在吴昕事件之后,很多人批评蓝盈莹“自私”、“精致的利己主义者”,认为她对吴昕没有给予身为队友的关心和体谅,只是自己一个劲地想“赢”,别人的感受她丝毫不在意。

我觉得这么说未必公平,毕竟综艺节目为了立人设,可能会在剪辑时刻意选择一些极端的场景。

但这种批评,我们身为父母也该拿来时常警醒自己。我们和孩子,其实也是一个团队,互帮互助、彼此关心,父母教育的目的是让孩子成为更好的他自己,而不是把孩子作为“赢”和为你挣面子的工具、机器。

最后总结一下:

我喜欢孩子努力,也会激励孩子努力。我希望孩子有成长型思维,也会刻意去培养他的成长型思维。但是,在这个过程中,我会告诉他,“努力可以使自己变得更好”,而不是“努力就一定能成功”。这二者是完全不同的两个概念,用在孩子身上,结果也可能是天壤之别。

你喜欢《乘风破浪的姐姐》吗?有什么样的感悟?欢迎留言和大家分享一下。


1

END

1





点击图片进入商城





戳“阅读原文”,了解更多优质内容!



文章来源于网友发布,不代表本网站立场,如有异议,请联系管理员原文地址: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?__biz=MzA3NzkxNDg2OA==&mid=2651733230&idx=1&sn=dcc15efe3bc404d147f02ec8e8abffd2&chksm=84b02b75b3c7a263603054d73c2ef0d0cc661742f98160a69b5a983e0f90ecf68ec10db6be0e
深度解读热点话题,讲述北美华人故事。

手机APP

官方微博

微信公众号

邮箱:beimeifocus@gmail.com
Copyright © 2020 Beimeifocus.com 北美聚焦网
返回顶部